学术沙龙系列(汪小玲):中国学术走出去:以当代中国纳博科夫研究的国际视野与译介传播为例

课题负责人

汪小玲

课题编号

2019BWY030

课题名称

中国学术走出去:以当代中国纳博科夫研究的国际视野与译介传播为例

课题性质

上海市哲学社会课题规划一般课题

时间/地点

2020-09-21松江五教楼314

  

  

沙龙纪要:

1、项目简介

课题在东西方文化跨学科实验中国研究的国际推广三大视域下论证纳博科夫对西方文化的继承、与东方文化的对话、将文学创作推向科学与艺术的跨界特点,力求打开当代纳博科夫研究的多重视阈,与世界范围的该领域研究互动,注重世界知识的中国表达和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探索中国学术走出去的模式和路径。

 

2、沙龙主要内容及讨论摘要

促进中外研究合作及文化交流,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方面。大家一致认为,要在世界纳博科夫研究中汇入中国元素,发出中国声音,进而建立中国在该领域的学术话语。课题强调纳博科夫文学思想与中国古典文论的对话,这不仅是对世界纳博科夫研究的丰富与发展,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再认识,树立文化自觉和学术自信,坚定走出去的步伐。课题将有助于搭建上海高校与国际一流院校在该领域的合作平台,引进国际学术资源,促进跨国、跨校的协同创新。

丰富外国文学研究的跨文化特质与跨学科内涵方面。大家认为,不仅要促进多元文化间的交流,还将以跨学科特色丰富外国文学研究的内涵,力求吸引全国各大院校从事艺术、生物、物理研究、对文学研究有兴趣的青年学者参与,在交叉话语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开阔,将外国文学研究从单纯文学思考上升到文化交流、文明共建及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间互相启发、彼此促进的高度。

助力上海各类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提升城市人文精神方面。围绕上海建设国际人才高地的目标,课题将在三个层面上促进上海国际化人才培养:1,学者层面,吸引上海高校热爱文学、具有艺术和自然科学研究背景的学者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参与国际合作;2.学生层面,依托课题组专家多次海外研修积累的国际学术与人脉资源,为青年学生开拓赴海外一流大学留学深造的机会,组织国际研讨与合作交流,以国际学术带动人才培养;3,上海市民层面,申请人将以纳博科夫研究为平台,携手所在单位的11名外教开展学外语、读原著、通世界文化公益活动,培养具有高雅旨趣、深厚人文底蕴的新时代上海人

 

3、出席学术沙龙名单

孙麟、许原雪、周驰鹏、周福春、王顾卿、李正财、程仲、马上云、曹叔荣、王蓓等青年教师、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等。

 

4、其它(相关新闻图片(现场照片或成果照片均可)、沙龙效果、项目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意见与建议等)

参加研讨的老师和同学们认为,当代纳博科夫研究的世界视野与译介传播可在以下层面探索中国学术走出去的三个步骤:

熟悉世界纳博科夫研究的创新方向,发挥中国学者优势,加入国际研究队伍。纳博科夫研究突显了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跨文化、跨学科、国际化特点,引领了世界学术的创新方向。当下世界研究亟需东方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加入,以中国元素彰显东方视野,实现纳博科夫研究的东西方视角创新。这一步不仅中国学者需要,世界学者也翘首以待——美国学生、学者与汉学家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哈佛大学《论语》、《庄子》等中国文化课程连续12年荣登最受欢迎课程排行榜,西方学者对学术研究中的东方元素充满期待。走出去第一步,是要对该领域研究的创新方向了然于胸,知己知彼,实现国际对话;

汇聚当下中国纳博科夫研究的涓涓细流,在国际学术会议中发声,在国际期刊上译介和发表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成果,让西方学术界听到中国纳博科夫研究者的声音。中国纳博科夫研究历经40年,形成以38部学术专著、300多篇CSSCI期刊论文的研究成果,成为世界纳博科夫研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因译介有限,国际学术会议中少有中国声音,也使中国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至今仍待字闺中,亟待学界同心协力,将创新研究付诸国际论文,将现有成果译介传播,突出世界纳博科夫研究中的中国贡献,达到彼中有我的境地;

针对世界纳博科夫研究的创新方向,在中国视角上下功夫,充分发掘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和文明成果,以中国古典文化与纳博科夫文学理论超越时空的对话为契机,以中国学者代表性论文汇编及译介、国际期刊论文及英文专著等形式,凸显世界纳博科夫研究中的中国元素,建设基于中国视角的译介与传播平台;在交流合作中熟悉国际学术话语,在与世界学者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课题吸引了校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参与研讨,期待在研究过程中吸纳更多国内外纳博科夫研究学者、翻译家、青年学生和文学爱好者加入,形成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协同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在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