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系列(张耿):我国消费波动的微观机制及其异质性个体数值模拟研究

课题负责人

张耿

课题编号

20BJL150

课题名称

我国消费波动的微观机制及其异质性个体数值模拟研究

课题性质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时间/地点

2020.11.20  1号楼304#

沙龙纪要:

1、项目简介

本课题在异质性个体框架下研究居民消费波动的微观机制,综合分析个体偏好、初始禀赋、社会环境条件等不同层面的个体异质性问题,结合我国消费波动的典型特征,总结我国消费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异质性个体消费波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2、沙龙主要内容及讨论摘要

项目负责人首先介绍了项目的总体研究思路,然后结合前期的工作进展,和与会专家一起讨论了近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尽管第一代经济波动模型采用了代表性个体框架,但真实世界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异质性,国外学者尤其强调从消费者的就业/失业状态入手。本项目近期工作尝试从生产者异质性的角度引入个体异质,这么做有几点考虑:首先,只考虑消费者就业状态的异质性,有可能忽略了其他类型异质性对经济波动和福利效应的重要影响;其次,为了使波动模型在抓住主要宏观特征的同时,尽可能具有数学上的简洁性,在建模时可以不区分消费者和生产者,模型中的个体既是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这种情形下从生产状态的角度引入异质性是更为合理的做法;最后,在研究中国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时,个体就业/失业状态的微观数据存在可得性问题。

首先考虑一个较为简单的情况:工作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不同个体,各期受到的生产率冲击彼此不同。后期将考虑更复杂和更细致的行业划分,但基本的技术处理和这里是相同的。长期视角下,如果不存在限制性的政策壁垒,经过充分竞争后,不同产业之间最终能够实现一价定理的均衡状态,届时各产业的资本回报率、劳动力收入等将维持在相同水平,但现实经济往往较明显地偏离这一位置,收入水平和资本回报率在不同产业之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观察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农业的收入长期低于工业和服务业。自1978年我国开始市场化转型后,工业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快速流出第一产业,转型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但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就业人口流动后,全国范围看,农村地区的收入和技术进步仍然明显落后。产业层面之所以长期存在这种明显的异质性,理论上源自不同产业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同,以及资金和人口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存在壁垒,导致宏观层面的均衡态无法实现。相比个体就业状态差异这一问题,产业层面的异质性问题对宏观经济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这是前期同类文献尚未深入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3、出席学术沙龙的专家学者:宋世方仓勇涛余宇新徐佳李路陈淑梅

4、专家建议:加强对微观数据的考察和运用,提高模型的计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