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系列(涂昕):鲁迅的“博物学”视野研究

一、项目信息

项目负责人

涂昕

手机


项目名称

鲁迅的“博物学”视野研究

项目类型

上海市社科一般项目

项目编号

2019BWY011

立项时间

20199

项目状态

在研

沙龙日期

2021626

本项目第(  1 )次学术沙龙

说明:1、项目类型举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语委科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科项目等;2、项目状态填写:在研/已通过中检/已结项/延期/等。

二、沙龙纪要

汇报此次学术沙龙的主要内容和研讨摘要、说明项目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此次沙龙的效果、提供出席此次沙龙的专家学者名单及相关新闻图片)

 

    沙龙主要内容:鲁迅的“博物学”视野

    研讨摘要:探讨鲁迅为什么会对“博物学”有这样持续的兴趣和热爱:

①、为什么鲁迅在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学的训练之后,依然要花费大量精力来辑录中国传统博物学图书,它们是从怎样的意义上为鲁迅所看重?

②、鲁迅自幼对传统文化中的正宗诗文、士大夫主流文化不感兴趣,读书喜欢走“旁门”,其中占相当大比重的“博物学”,在哪些方面具有反叛性、革命性,从而成为鲁迅的“异端思想资源”?

③、鲁迅翻译童话时,对其中动植物的译名有着超乎寻常的审慎;晚年翻译《药用植物》这样的科普书籍,所用文句又别具文学之美。我们应如何理解鲁迅这种将“博物学”与文学相互沟通的尝试?

项目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① 研究内容创新:完整、全面地梳理鲁迅一生涉及“博物学”的方方面面,在学术界尚属首次

② 研究角度创新:从“博物学”的视野来理解鲁迅,探讨其与鲁迅思想的关系,尝试拓展出鲁迅研究的新空间。

③ 从“博物学”的影响这个角度来探讨鲁迅的语言呈现方式,进一步深化鲁迅诗学研究:试图回答鲁迅分明对自然有着精细入微的感受,为什么却故意说自己对自然之美并无敏感,对流连于“风景名胜”的“雅人”嗤之以鼻;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通过文本细读来感受在“博物学”视野的影响之下,鲁迅理解自然、描述自然的独特之处。

 研究方法创新:将文学、博物学、生态学相互沟通、整合,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增强人文与科学的互动,深入引发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绿色生态、人类文明的走向等重要问题的思索和探讨。

此时沙龙讨论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专家学者名单如下:

朱建军,唐依力,陈慧忠,杨彬,缪俊,李双剑,胡媚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