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肖昊宸:打造一批卓越的中国特色学派 在世界学术体系中发出中国声音


打造一批卓越的中国特色学派   在世界学术体系中发出中国声音


  学派是拥有共同领域、共同理念、共同方法并取得划时代成就的学术共同体,是某一学科领域研究水平与影响力的载体和象征。当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相应话语体系的建构渐入佳境之际,学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近日,记者就中国特色学派的意义、形成条件与建设思路等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理论方法的原创性是学派最显著标志

  中国特色学派建设是一项战略性工程。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表示,学派是学术研究与理论传播能力的人格化,是学术思想传承、发展与传播的巨大生力军。通过打造一批卓越的中国特色学派,有利于改变当前中西学术不对称的格局,推动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中国理论走向世界,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主流体系中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

  形成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学派,需要内外多方面条件。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表示,学派的形成依赖于一定数量的学术团队持久不断的共同努力,并且其团队成员依靠共同或相近的主导性学术观点、核心理念和大体一致的研究风格实现内部凝聚。除此之外,学术研究组织和平台的构建,高端的学术成果发表阵地等外部条件也是不可或缺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金铮表示,一个学派的形成,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第一,由一个具有敏锐学术洞察力的领头人开辟一个重大的学术领域,创立一套独特的理论方法,引领学术潮流,取得巨大的学术成就。第二,在学术领头人的指导和影响下,有一批乃至数代学者用几乎同样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学术成果。第三,该学派通过与其他学派的交流、争论,奠定自己的历史地位,并成为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其中,最主要的是理论方法的原创性,否则不能轻易称之为学派。”李金铮说。

中国特色学派建设面临全新历史机遇

  当前,建设中国特色学派,既有中国传统优秀学术资源的积累,更有新时期社会实践的推动。同时,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和学术研究方式的变化,也给中国特色概念体系、话语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研究范式的创新注入了活力。

  中国特色学派的建设拥有众多有利条件。文军说,中国历史悠久的思想文化传统可以为我们建设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派提供丰富的思想元素。中国优秀传统思想一直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等观念,突出身心和谐、兼容并蓄、见利思义等思想,这不仅有助于打破西方长期以来占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主流地位的思维模式,为系统性地认识丰富多变的当代社会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也为我们进一步辩证地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启示了切入路径。更重要的是,当代中国伟大的实践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派的建立提供了非常理想的研究场所。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会催生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研究范式,带动中国学派的繁荣。此外,随着当今各种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兴起,各种跨学科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运用越来越多,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可能利用本土的思想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理论与方法的创造性转换。可以说,中国特色学派的建设面临全新历史机遇。

  李金铮表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为中国特色学派的生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研究动力。中国经济的强大,迫切要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以突破近代以来西强中弱的学术格局,为世界学术和人类文明作出独特的贡献。当创新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时,中国学术的巨大发展和中国学派的产生都是必然的。还应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解释这一奇迹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将为中国特色学派的成型提供难得的契机。

“出思想”:衡量成就的重要尺度

  建设中国特色学派任重而道远。文军表示,这不仅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体系建设,注重发展特色和优势研究领域,还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的新兴和交叉领域的研究,使这些特色和优势研究领域成为中国特色学派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文军认为,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派的形成,要有五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具备洞察中国未来发展变化的能力,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判预测未来发展的规律,并提出科学的应对方案。二是要具备转化中国本土学术语言,开展全球性对话的能力。这不仅需要我们跳出对西方学术话语长期依赖的“惯习”,更要立足于中国本土实践,将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与生活概念提炼出来并加以推广,使之成为全世界学术界能够普遍读懂、理解并逐步接受的学术概念。三是要具备从中国社会现实出发提炼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能力,将从自身社会实践挖掘出的概念转化为系统的理论。四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共同体要具备联合攻关、协同作战的“集体意识”,在不同研究领域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中国学派”。五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将知识反思性地运用到对现实社会的建构当中,完成从“解释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新学派的建设呼唤新的思想。陈春声表示,与以往学术研究相比,宏通的理论关怀和超越性的问题意识,已经成为影响学术生命的关键问题。他说:“数字化时代学者的功力,可能更多地表现在眼界和通识方面。我们的研究工作,若要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重视,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学术史背景的思想建构,也就是说,‘出思想’与否,将成为衡量中国特色学派成就的重要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