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顺利结项

 

 

 

我校谢建文教授主持的“德语后现代文学研究”和张军芳副教授主持的“国际媒体,中国声音——中国传媒国际影响力研究及对策分析(1978-2011”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前通过鉴定,顺利结项。

谢建文教授主持的“德语后现代文学研究整体把握了德语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同时引入作家坐标,作个案和断面的探讨,以期通过历时与共时的参证互见,廓显德语当代文学中后现代的发生、发展、构成、特征与意义。针对德语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整体发展,主要研究了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德语国家的历史发展;后现代主义在诗学讨论中的形态和特征;后现代主义在德语作家、作品史中的边界与范畴;德语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一般特性和个性化特征。针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框架下的德语作家、作品,主要研究了后现代德语作家群落及其典型作品。 研究表明,德语后现代主义文学已成为一种文学现实。后现代主义在德语思想讨论与文学创作中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它将一批重要作家和作品纳入了自己的范畴,但从文学发展的现实看,后现代写作没有替代现代主义文学成为新的文学主流。它与其他文学倾向交织并存,或交混于一体,或者至少是被视为如此。实际上,成为主流正与后现代主旨相悖。该研究丰富并深化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中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工作,并对促进国内德语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对中德学术交流大有裨益。

张军芳副教授主持的“国际媒体,中国声音——中国传媒国际影响力研究及对策分析(1978-2011重点分析中国对外媒体报道被国际主流媒体引用的现状,总结特点,找出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对外报道的对策。研究采集了1978-201134年间三份国际报纸: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与法国《世界报》对中国媒体——新华社、《南方周末》和《新京报》报道文本共计千余则引用。分析共设65个指标,分为两个维度:一,测量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二,考察国际媒体的“把关”效应。研究着重对引用中国媒体的国际报纸的报道特征、以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国媒体的被引用文本特征以及中国媒体被引用率与上述两类特征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整合已有文献基础上,总结出西方媒体在中国报道中存在的某些稳定的元“框架”。身处此类统摄性框架之下,与其他多元新闻源处于“话语争斗”之中的新华社报道文本,其意义生成显得微妙而多变。研究尝试对浸润在西方主流价值观之下的西方媒体涉华报道可能存在的偏见进行批判。最后,该研究从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时机与报道角度方面,对新华社增强报道的国际影响力提出具体对策。(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