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交往模式”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

530-62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文学与交往模式”学术研讨会在上外虹口校区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内的90多名专家学者与硕、博士生与会。作为《外国文学》杂志的第14届年会,这是该杂志编辑部首次与英语专业以外的院系合作举办。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杨力教授、《外国文学》主编金莉教授、上外德语系主任卫茂平教授分别致辞,热忱欢迎与会专家、同仁和同学。

大会开幕式由上外德语系副主任谢建文教授主持。出席开幕式的上外职能部门领导还有:上外科研处处长王有勇教授、学科办主任王志强教授、德语系党总支书记费国强副教授和德语系副主任陈壮鹰教授等。

在接下来的两天,大会围绕:1. 文学与交往模式;2.文学交往模式对文化建构的意义;3.口头、印刷、多媒体文化与交往模式;4.书信文学与交往模式等议题展开了充分的研讨。

大会四场主题报告由复旦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魏育青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王炳钧教授做了关于文学与交往模式的高屋建瓴的学术报告,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所长范捷平教授从人类文化学视角剖析了瑞士当代文学作品《没有旋律的时代》,北外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炎以“从机械复制到数码时代——本雅明与后胶片美学”为题,核心探讨了后胶片美学问题,上外德语系杨劲博士则挖掘了十九世纪晚期德国作家台奥尔多·冯塔纳小说《迷惘与混乱》和《艾菲·布里斯特》中的情书母题。

在其后的六个分会场报告会中,发言者的主题跨语言(英语、法语、德语等语种)跨国别、跨时期(从十八世纪直至当代)、跨文类(小说、戏剧、文艺理论)并跨媒介(文学、电影),内容丰富、视角多样、观点新颖。在每个20分钟的报告之后总有10分钟左右的热烈讨论。在大会的最后半天,六个分会场主持人代表分别做相关总结发言,形成对分会场发言与讨论的全面回顾。这次会议还设立专家讨论这一环节。讨论由王炳钧教授担任主持。卫茂平教授、魏育青教授、王炎教授和上外文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和龙教授等,针对在场参会者提出的问题发表精辟见解,大家共同探讨由会议报告而生发的新问题、新思路,台上台下形成非常好的交流互动。

会议正式开始前和会议期间,校党委书记姜锋和副校长杨力,还曾分别与金莉主编等座谈。

大会闭幕式由《外国文学》副主编姜红研究员主持。《外国文学》副主编马海良教授做大会总结。他充分肯定了这次会议浓厚的学术争辩氛围和犀利的思想交锋。卫茂平教授在闭幕辞中指出,这是上外德语系首次举办的跨专业学术会议,会议所达成的颇有成效的交流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会议还为两所著名外国语大学的合作增添了新的风采,最后,卫教授作为东道主衷心感谢《外国文学》编辑部的信任和愉快合作,感谢所有参会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同时也对大会会务组樊蒙老师、王羽桐博士、孙瑜博士等的辛勤劳动表示了谢意。

大会圆满落下帷幕。这次学术盛会为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和硕、博士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事实再一次证明,学术研究的蓬勃生机,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依然离不开学人们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与沟通。(德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