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刊登法语系系主任肖云上教授文章

                        法国总统大选呈现新特征

2007年法国大选呈现出新的特点:总统候选人的竞选营销模式中网络的作用凸显;无论是左右翼,他们之间的政治主张变得更模糊;候选人提出的主题论战也难以定论;民意调查在选举中的作用正逐步下降

肖云上

      《人民论坛》 ( 2007-05-01 第九期 )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07-05/01/content_12855332.htm

 

   法国总统大选正在如火如荼地紧张进行。鹿死谁手,谁将登上法国权力的顶峰,这在国际社会倍受关注。综观2007年法国总统大选的全部历程,此次大选呈现出新的特征。

 

   网络对大选的作用愈发明显

 

   传统的宣传做法仍在继续,报刊、电视、广告、海报、集会等照旧。但今年大选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因特网的作用凸显。因特网的普及,使民众对传统媒体信任度减弱,网民数量越来越多。网民不是简单的读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网民们厌倦了平面媒体枯燥的宣传语言,失去了对政治家的信任,对专家的权威打上了问号,他们转而在因特网上寻求网民们推荐的文章,网络的作用愈发明显。在信息社会中,网络成了新的舆论培育工具。法国人的平等、自由、博爱的信条没有变,但在如何落实这一价值观上是有分歧的。正因为网络互动的特性,网民平等的参与,体现了新的互动民主。在因特网这一虚拟世界里,权力与金钱失去了魔力,参与者都是平等的。网络对政治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

 

   人民运动联盟希望将其网站建成法国最大的政治网,它要求其博客们与人民运动联盟网站链接,提高该网站的点击率,形成等级,确立一个中心。而社会党则把它的网站做成大型论坛形式的讨论和交流中心。罗亚尔“走红”之前在媒体上几乎没有发言权,为参与选举,她在2006年2月开设了她的大选网站“渴望未来”,直接向选民推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没有因特网,塞戈莱纳・罗亚尔是不可能成为社会党初选的候选人,更不可能成为总统候选人”。她声称要用50%的精力在网络上进行总统大选。在2006年最后的几个月中,就有8万人在网上加入了社会党。所有的总统候选人都开设了竞选网站。法国年轻一代已经成为因特网的一代,他们不仅在网络上主动寻找和阅读新闻及博客文章,而且把自认为好的文章互相转发,相互影响。网络成为今年总统大选的竞选营销新模式。

 

   左右翼政治主张的模糊

 

   在一个左右派对立的国度里,左右对峙给法国两百多年来的政治生活带来了重要影响。在社会、文化的大变动影响之下,左右对峙进入新的阶段。社会结构已由过去的金字塔型转成橄榄型,中产阶层占了社会的多数。传统的阶级对抗已不复存在,2007年总统大选希望再次打传统左右对峙的牌,但选民们很难确定在这左右对决中候选人到底是左派还是右派。因为传统左派和右派提出的政治主张都在接近,都在向中间靠拢。右派不再否认国家在社会保护方面的作用,而左派正在资产阶级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经历着自由化和经济开放的思想变化。在今年大选民意调查中前三位候选人的政治主张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果不先标明是萨尔科奇或罗亚尔或贝鲁,很难说出是谁的主张。为此,法国《世界报》在其网站上开设网页,列出各种政治主张而不注明出自哪位候选人,让网民自测,他可能更倾向于哪一位。当然,他们之间的区别依然存在。在各自的竞选纲领中,目标是一致的,即如何能得到更多选民的认可。如在大家都关心的与经济就业紧密相连的35小时工作制问题上,罗亚尔一方面主张要巩固35小时工作制,同时又提出要通过谈判来减弱35小时工作制的负面效应;萨尔科奇则主张多劳多得,要放宽工作时间;贝鲁主张35小时以外的工资提高35%。在《欧盟宪法条约》问题上,罗亚尔主张通过与欧盟谈判,修改原条约,然后交由全民公决;萨尔科奇主张已修订后的条约交由议会表决;贝鲁主张全民公决。选举至上的路线摈弃了思想意识之争,都在为选票而争。

 

   竞选是场营销大战,选民是媒体的消费者,谁能赢得消费者,谁就能获胜。候选人瞄准的是选民的害怕心理。因而在各自的大选纲领中都针对国民不同的担忧作出了承诺。怕欧洲,萨尔科奇提出了拒绝接纳土耳其加入欧盟;怕不平等,罗亚尔提出将最低工资调高至1500欧元。怕失去传统文化,萨尔科奇提出将国立博物馆免费开放,增加文化预算;罗亚尔提出支持文化创作,增加文化领域的就业,对商业电视台的广告加税,以支持公共频道。竞选人的策略是树立他们的政治形象,但也让人感到他们树立的更多的是形象政治。

 

   难以定论的主题论战

 

   面对选民们担心再出现2002年大选的意外,现任内政部长萨尔科奇3月初在法国电视二台提议设立“民族身份和移民部”,从而引发了政坛大论战。移民是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至于“民族身份”这一概念,则似乎超出了一般人的释义能力。许多人认为萨尔科奇在向勒庞靠拢,因为他用了带有排外色彩的、民族主义的勒庞语言。民族身份在民族主义的极右派那里是纯法国人的单一民族身份。为作区别,萨尔科奇则将启蒙时期和大革命的思想价值观融在他指的民族身份中,这与勒庞的民族身份主张内涵是不同的。今天提出民族身份,首先要确认这种身份是单一的还是多个的,如果是单一的,那就有悖于今天提倡的多样性。可以这么认为,萨尔科奇提出民族身份是大选的需要,是以法兰西民族捍卫者的面貌展现在选民面前,在为第二轮大选作准备,能够争取部分极右派和反对欧盟的选民,获得更多选票。贝鲁认为这是个次要的主题,但罗亚尔认为“人们可以热爱他们的国家,为他们的民族感到自豪,也可以是当人们属于左派时,同时是国际主义者”,强调“不要把民族与民族主义混淆了”,并认为“民族身份不是那个我不知道的极右派的专利。民族身份首先是全体法国人民。民族身份不是问人们从哪儿来,而是要知道一起往哪儿去”。她提议在法国国庆时家家户户在窗口挂国旗,并在马赛集会上领头唱马赛曲。民族身份、移民部、三色旗、马赛曲,这让人似乎感到法国民族受到了威胁,来自移民的威胁?来自欧盟的威胁?来自全球化的威胁?国民身份的论战仍在继续,但不可能得出结论。论战是否旨在争取选民,向选民表白他们会维护法兰西的利益,法国人的利益?

 

   民意调查可信度下降

 

   2007年总统大选前的民意调查比过去更甚,大选是否以民意调查的节奏在进行?相互矛盾的民意调查每周互不相同,像橡皮筋似地拉长拉短,使参选者感到紧张。民意调查的大量报道,使本次大选充满了选举至上迎合民众的味道,犹如被调查者掌握了调查结果,由被调查者告诉总统候选人,告诉媒体,是他们在主导大选。关于民意调查的功能,BVA舆论部主任说道:“在大选中,民意调查的作用从来没像今天这么重要。总统大选中的两位主要候选人就是在民意调查基础上推出来的。此外,从总体上看,候选人对民意调查超级敏感,即使他们的顾问可以以更富有战略的眼光来解读。”

 

   民意调查本身并不坏,关键在于如何使用民调,重要的是对民调予以解读,然而很少能读到对民调分析的文章。如每位总统候选人选民的组成,哪一部分选民是候选人稳定的支持者,哪些是摇摆不定的。然而媒体只关注投票的倾向,候选人的得票指数。不断公布的民意调查是对大选的预测,不是结果。但毋庸置疑,民调的数据必然影响选民的选择。民意调查是否在试图引领人们不要将选票投给没有任何机会的候选人?得票不足5%的候选人拿不到任何国家给予的选举补贴,会造成候选人所属政党经费困难。法国人对政治家不信任的比例越来越高,甚至达到了61%。不少法国选民在犹豫,不知道该把选票投给谁。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主任)




2006年6月 上海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制作:网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