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系列(刘思远):十七世纪英国喜剧与国民性研究

学术沙龙系列(刘思远):十七世纪英国喜剧与国民性研究

英国喜剧在十七世纪完成了从莎士比亚浪漫喜剧向市民喜剧的过渡。若将十七世纪的喜剧放在历史语境中解 读,拷问喜剧如何通过在戏剧形式和内容的变化适应社会变迁,不仅能在历史语境中还原这种美学尝试的社会意义,即阐释英国喜剧在包容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中展现出的艺术张力,更能了解十七世纪喜剧在推动具有现代性的国民身份建构,即国民性形成方面之贡献。通过对当时英国喜剧文本和史料间互文性阅读,或可归纳英国喜剧发展的轨迹,并在理解英国国民性形成的过程与其特征。

沙龙围绕着十七世纪历史背景下英国喜剧中的喜剧性概念和国民性概念展开。讨论了喜剧文类在文艺复兴后期的延续性、喜剧中文类的元喜剧因素,及喜剧文类的社会性。从国民性概念形成的时间维度、概念的政治与文化内涵,及社会意义探讨了讨论这一时期英国国民性的意义。并讨论了通过分析喜剧文本中个体欲望的世俗化、杂糅情节和喜剧地理图谱的变化研究十七世纪国民性形成,即一元宗教世界的瓦解、新的社会议题与多元价值观,及以城市为中心的新型社会关系的的可行性。

出席学术沙龙的专家学者有:英语学院王欣教授、文学研究院陈雷教授、新传学院沈雁教授、国教学院聂薇副教授、英语学院程心副教授、管理学院程汇涓讲师、法语系李明夏博士生等。

沙龙探讨了十七世纪英国喜剧与国民性建构之间的关联,介绍了研究近代早期戏剧的主要方法,即查阅整理档案、细读文本和新历史主义的批评视角。同时,沙龙突出了物质因素在戏剧研究中的重要性,强调了戏剧演出的空间;剧院的构造、运行、观众组成、演出;剧本创作的收益等社会因素对戏剧文本形成与解读的影响。

王欣老师与陈雷老师建议重新思考“国民性”概念,探讨了以“社会价值观”这个更为广义的概念作为研究核心的可能性,并对大量文本阅读与筛选提出了可行的操作方法。沈雁老师建议细究不同喜剧形式间的差别与特征,对这个经历巨大历史变革时期的喜剧做更为全面的研究。聂薇老师建议更多地思考当权者对喜剧创作和演出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喜剧文本的形成。程心老师建议从剧院演出的物质因素出发,重新理解十七世纪喜剧在当时社会的接受,以及这种接受与现代文学批评之间差距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