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系列(许慈惠):本质义理论框架下的日语格助词研究

学术沙龙系列(许慈惠):本质义理论框架下的日语格助词研究


20171228日,在虹口校区图书馆一楼讨论室,日本文化经济学院许慈惠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本质义理论视域下的日语格助词研究”顺利举办了学术沙龙。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刘春发老师、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王文姫老师、河南大学张静苑老师、山东理工大学梁鹏飞老师,及日院各年级博士研究生等参加了沙龙。

沙龙现场1

沙龙现场2

首先,许慈惠教授介绍了本质义与认知语义学研究中的原型义、核心义理论等之间的区别及其科研价值。针对刘春发老师的提问:“如何理解日语格助词的派生义;英语介词的典型义与派生义是否存在”,以及博士生的提问“如何理解本质义与原型义的区别”等,许教授以中文形容词“红色”为例,介绍了实词具有典型义和派生义,但语法词先天性地具有不依赖句法语境的、抽象的本质义。并以日语格助词「へ」的本质义为例,「へ」的初始义是从此及彼,而本质义则是从一方到另一方的移动。本质义区别于原型义,是贯穿于各个语义之间,始终存在的。进而介绍了本质义理论对传统语义学及认知语义学研究中的原型义、核心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之处:格助词作为语法功能义之虚词,与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状态、处所、时间等的实词不同,只表示“名词+格助词+谓词”结构中的名词与谓词等的语法关系之本质。本质义不依赖于句法语境,先天性地存在,是抽象的。所谓多义,是抽象的本质义在不同语义特征的句法语境下的化身和体现。

接下来,许教授详细介绍了本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日语格助词カラ的本质义考察——基于格助词本质义理论>及其创新性、科研价值。该研究认为日语格助词カラ的本质义为“移动起点+为移动继续(发展或变化)留下矢量”。并详细介绍了格助词カラ的本质义是如何在各种句法语境中起到始终如一的语法作用,又如何在一个个具体的句法语境的作用之下具现为多义,以形象的例子进一步介绍了本质义理论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思想及其应用。

通过许教授的介绍,参会人员对于本质义的理论基础及前提,以及对传统语义学研究和认知语义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日语格助词作为虚词与汉语英语以及其他语言的虚词在认知原理以及语法义上相同或相似的可能性大大存在。本研究作为重新审视虚词的原型理论运用合理与否的一个契机,将在今后英语、汉语的虚词研究中起到某些借鉴作用。本次沙龙气氛活跃热烈,参会人员积极讨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