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讲坛第184讲】别是一番京华风味

20141027日晚六点,著名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先生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图文东厅,为同学们带来一场题为“京味文化走进上海——聆听北京曲剧的京腔京味”的讲座,讲座中舒老先生侃侃而谈,从曲剧的历史到京华风物,让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讲座伊始,舒乙先生打趣地说:“介绍曲剧,首先得问一个问题,‘北京曲剧好不好’。”随后他讲到自己曾经用这个问题,去问第一次听曲剧的人。人家回答说“好得要命,激动得晚上睡不着觉”。听众都被舒乙先生的幽默逗乐了。作为北京的唯一的地方戏,不少人疑惑自己是否能看懂北京曲剧。舒老先生表示,作为全国首都的北京,相比地方更具有全国性。更何况以普通话为主的北京曲剧,不存在语言的障碍和隔阂。

简单的介绍完曲剧,舒乙先生回溯了曲剧的历史。清朝中晚期,牌子曲、单弦占据民间曲艺的统治地位。牌子曲和单弦的道具简单,一把单弦,一边伴奏一边演唱即可。解放初期,魏喜奎等一批曲艺表演艺术家,尝试着在牌子曲的基础上,将小故事串起来表演。老舍先生看到以后大为赞赏,亲自写了一个曲剧剧本《柳树井》。62年前,正式的曲剧团形成,发展成为今天的北京曲剧团。因为曲调多,再加上有许多新词新故事,所以北京曲剧深受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欢迎。

舒乙先生接着从曲剧,谈到了《四世同堂》。他回忆,老舍先生曾说过:“这或许是我写过的最好的一部小说了。”舒乙先生认为,《四世同堂》的价值在于三点。其一,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残害中国人民的控诉。它以大量的真实的细节,反映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所受的迫害。其二,体现中国人从无知忍辱到民族觉醒的过程。其三,有极大地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四世同堂》跨越了整个抗日战争,几乎每一场战斗,每一个事件,在这当中都有体现。它还涵盖了北京的地理、饮食等等,是北京的百科全书。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体会到北京曲剧的特色,演讲其间,还穿插了三段曲剧选段,皆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之作,分别是《骆驼祥子》中虎妞勾引祥子、《四世同堂》中祁瑞宣和韵梅在芦苇丛中的谈话和《茶馆》中麻六卖女。同学们被这几个选段深深吸引,深刻感受到曲剧的魅力。舒乙先生总结道,曲剧好听在于京味地道,却无隔阂;音正腔圆,表演动情;兼有民族感和现代感,具有无限的前途和潜力。

在讲座最后,舒乙先生漫谈了一下北京比较有趣的景点,如北海公园、雍和宫、国子监等。舒乙先生同时浅谈了一下近代中法文化交流,抗争时期白求恩式的法国医生贝熙业先生的事迹让人动容。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提问,舒老先生耐心的回答和丰富的学识令人折服。

沪上深秋谈曲艺,旧京沧桑折成篇。正是众多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才让北京曲剧历经百年,发展至今,日渐繁盛,而又是中华曲艺数百年的积淀与传承才让北京曲剧这一年轻的剧种在表演时却又字正腔圆,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京华风味。舒乙先生的讲座让我们对于北京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让人获益匪浅。(校团委、学生联合会